• Contact
  • 中文
  • About Us
    • Inclusion Group
    • Team
    • Milestones and Awards
    • Partners
    • News
  • Inclusion Factory
    • Component Assembly Service
    • Office Digitalization Service
    • Inclusive Food Delivery
  • Inclusion Advisory
    • Inclusion Advisory
    • Resources
  • UShine Charity
  • Search
  • Menu Menu
Forest Leung

About Forest Leung

This author has not written his bio yet.
But we are proud to say that Forest Leung contributed 81 entries already.

Entries by Forest Leung

News 新闻

A New Beginning, A Journey of the Heart: Inclusion Factory’s New Plant Opening Ceremony Successfully Held!

On March 26, 2024, the Sino-German Charity Event a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new plant of Inclusion Factory were held in Taicang. This historic moment was witnessed by distinguished guests from the government, business and academia of China and Germany. Mr. Stefan Dallinger, Rhine-Neckar District Administrator; Mr. Lukas Meyer, Deputy Consul General of Consulate […]

2024-05-08
News 新闻

From “Uncertain” to “Confident”: The Growth Journey of Novice Job Coaches

17 employment counselors and colleagues in disability employment field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participate in the 9th job coach training in 2023 (joint development version of Inclusion Factory & Rongai Rongle). After two-week online course and one-week offline course, the course training session was successfully concluded and entered the three-month supervision phase. This […]

2024-05-07
News 新闻

Witness Moment | The 7.5 Millionth MANN+HUMMEL Safety Valve Manufactured at the Inclusion Factory!

MANN+HUMMEL, as our partner, provides production orders every year, creating valuabl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our colleagues with disabilities. In October 2023, the executives of MANN+HUMMEL visited the Inclusion Factory for a tour and exchange. The following content is reproduced from MANN+HUMMEL. On October 13th, Mr. Thomas Fischer, Chairman of the Supervisory Board of MANN+HUMMEL Group […]

2024-05-07
RES-Article

An accessible City Walk? Can strolling promote social inclusion? | Different TALK S203

本期是「不同TALK」系列对谈第二季的第三期。这一次对谈第一次走到线下,和三位背景各异的嘉宾围坐在一起,从当下大火的City Walk开始,聊聊如何将无障碍和包容意识,以更贴近大众日常经验的方式,让参与者感受“障碍”与自己的关系,再如何根据自身所长,为推动社会包容议题做点什么。 嘉宾&主持人 嘉宾:Nelly 南京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台湾交通大学 实验性项目厂牌「無予」的共同发起人 关注颜损平权及弱势群体公正 长期致力于推进多元化包容性社会的发展 嘉宾:傅铭(小米) 志仁公益志愿者、上海长宁新华社区居民人人营造师、1%主理人与无障碍赋能师 嘉宾:水悠悠 即兴演员、戏剧老师Oneness一人一故事剧团主理人 主持人:陈紫椰 中德融创工场多元融合咨询项目高级咨询师 2022年9月加入中德融创工场 致力于通过教育提升社会包容意识 本篇文章共3821字预计需要8分钟完成阅读 在「玩」当中做一些社会议题的加法 紫椰 第一个问题想从经验的不同出发。在我的工作里,会通过面向企业和机构的培训来推动残障融合的意识。这是种To B(面向组织端)的形式,所以来的人对于残障是有比较明确的学习和了解目的的,比如公司安排的任务、机构的学习任务等。但是,如果面向个体,如何让原本对残障不了解的人开始关注残障跟自己的关系? 小米 因为残障是一个非常新的话题,所以一开始并没有非常多街区真实的居民来关注我们,更多的还是企业或是已经有相关经验的人士来。我觉得要一步步来,先让更多专业的人进来,我们再把活动的严肃性降低。我特别喜欢「玩」这个词,比如一起义卖和搞活动,这样大家的接受度反而更高一点。再慢慢融入一些残障的视角,逐步变成正经当中带玩儿的事情。 Nelly 在直接回答你的问题前,我想介绍一下“握手全身态”这个项目。它来源于「2023年一平米行动」——一个由社会创新机构「大鱼营造」,及新华路街区联合组织招募和提供资源支持的项目。 这个活动从新华街道开始,传播的接收方可能是平台关注者、在地新华居民、社群实践者和其他感兴趣的朋友。整体项目既有专业支持、也有支持落地的行动资金、场地支持和其他社群链接支持,目的是希望更多地探索和活化新华这个片区,激发更多居民自发的行动实践,针对共同的议题去做更深的链接。 “握手全身态”可能是今年申报的10个行动小组中唯一关注无障碍的。我们在做早期活动设计时就把初衷想得很明白,就是不要为了设计一个共融型的活动,而专门强加单向性的宣导和灌输。我们希望参与者能够自然而然地参与进来,他们体验的活动应该是与日常休闲体验非常契合的。 在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摆放的轮椅与残障知识介绍 因此,我们想到用目前正潮流的City Walk加上包容性设计工作坊来作为一种组合。这样的一起散步中体验、聊天中共建是非常轻量的,我们的做法是在本身就流行的形式中,稍微做了一些社会议题的加法,但并没有脱离大家本身就很熟悉的体验本身。我觉得这是一种去掉门槛的方式,让更多参与者能够直接来进行体验。 所以,不管是我们第一次做工作坊,请到包容性设计师团队,让大家用社会设计的方式去设想无障碍小程序和基础设施的原型。还是说第二次工作坊,让大家去更多了解针对视障、听障,以及听力和视力退化老龄群体的口述影像。我们都想让大家在休闲有意思的体验后,「因身受再感同」地去更多实感上的了解:障碍群体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大家有没有可能去做一些共融项目的志愿者?我们大家还能如何一起玩? Nelly在Citywalk结束后为参与者分享关于健障共融的更多知识 在前两次City Walk里,水悠悠是参与者,基于她本身是非常出色的「一人一故事」的演员,在第三次City Walk的时候,她又成为了一个表演者,实现了从参与者到活动中的行动者的身份转变。 所以水悠悠这个角色让人很感动,我们能直接看到一位小伙伴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参加活动,在下一次活动中她被激活,成为共创者并基于自身属性让包容性活动模式更加丰富。未来我们可能又能激活其他的朋友,这让我非常触动。 延伸阅读:   一平米行动|健障共融工作坊项目回顾:2023新华社区「握手全身态」共创项目 与残障者做活动,满足的是谁的需求和生活? 紫椰 我们工场也有一些志愿者活动,会带着残障员工一起画画、做手工,但Nelly刚刚提到,参与者体验的活动应该与居民日常生活基本契合,而不是为了做志愿者而刻意制造一些活动。我好奇的是,Nelly的结论是基于什么样的经验得出来的呢? 小米 通过和残障伙伴一起画画,可能是快速了解他们的一种形式。但绝大部份残障伙伴也不是每天都画画,这可能不是他们的兴趣。而像我们可能每天都会到街上买东西、到饭馆里吃饭,去各种社交场合、玩乐、工作。我们希望做的是在基于真实的社会场景里,让大家更落地地了解到,其实无障碍就在我们身边。 Nelly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工作坊的形式是根据目标来判断的,人群、出资方、活动目的、现实条件都不同,形式也因此不同,所以不能放在一个既定水平线比较好坏。 比方说针对企业主,我不觉得City Walk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企业团建让大家带着50人去坐轮椅体验,其实体验不一定很好。或许需要再评估是否有其它方式,可以让大家以分批或进阶的方式实现不同的目的。 和障碍群体一起画画和做手工,在某些既定的场景下是非常好的,比如新年一起写对联。 再回到「艺术文化」这个话题,因为「無予」的目标是艺文和健体,在艺术文化方面,没有任何人可以限制艺术创作者的灵魂,不管ta的身体处于什么样的障碍状态;在体育精神里,平等、包容、友善也从不分家。有时我们甚至发现,基于生理上的限制,ta反而有更充沛的创作能力和想象空间,能做出在社会标签的健全人所想象不到的有意思的创作。 所以我们觉得可以从这两方面去做更多创新和体验组合,以带着大家轻松玩的方式,再体验到一点向善因子就可以了。 小米、Nelly和另一个「一平米行动」太极推手项目联合举办的“无障碍推手” 邀请参与者在视野与肢体受限的情况下 感受身体之间力量的交互 从参与者到共创者&戏剧作为行动方法 […]

2023-12-14
RES-Article

You won’t develop a disability, so will you grow old? | Different TALK S202

本期是「不同TALK」系列对谈第二季的第二期。我们邀请到“轮椅上的半天”无障碍体验活动发起者吴浩波,与主理人陈紫椰一起探讨,为什么要发起无障碍体验活动?“无障碍环境”和每个人的关系是什么?从一次活动延展,无障碍体验更深远的目标是什么? 嘉宾&主持人 嘉宾:吴浩波 “轮椅上的半天”无障碍体验活动发起者、无障碍环境宣传讲师。 主持人:陈紫椰 中德融创工场多元融合咨询项目高级咨询师。 2022年9月加入中德融创工场,致力于通过教育提升社会包容意识。     “轮椅上的半天”——浩波的关切和行动     【紫椰】 “轮椅上的半天”是个什么样的活动?您当初为什么想发起这样的活动呢?   【浩波老师】 “轮椅上的半天”是一场约为半天的无障碍体验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亲身体验坐轮椅的生活场景,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并梳理社会无障碍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轮椅上度过了18年,深感社会人士与残障人士之间的距离感。尽管许多残障伙伴积极努力地向外融合,但让社会大众走进残障人士真实生活场景的行动还做得不够多。为了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避免资源错配,我希望更多掌握社会资源的人能够了解和走进残障人士的生活。而“轮椅上的半天”正是希望通过让社会人士亲身体验残障人士的真实生活,来促进相互间的了解。  在国家资源分配上,已投入了人力和物力来构建无障碍环境,但往往因为不了解真实情况而导致许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例如,我们曾经前往深圳的党建服务中心和工作站,发现街道虽然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如坡道和扶手等,但按照标准规范来看并不达标。深圳的无障碍意识已经很好,但落地实施仍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规范以及如何建设更好的无障碍环境,大家似乎并不了解。    过陡峭的坡道   盲道铺设到一半便被中断或占用   实际上,我觉得环境的无障碍难以完善,往往来源于认知上的障碍。而认知上存在障碍,我觉得是因为大家觉得无障碍跟自己没有关系。     当我们谈无障碍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残障和老龄化其实不分家   实际上,残障群体只是无障碍环境中的其中一个使用群体。 在举办无障碍体验活动时,我们会强调这不是为了帮助残障人士,而是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残障议题与老龄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大家可能都觉得自己不会残,但是你会不会老呢?即使眼下你不需要,但你们的父母、长辈可能有需求,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提前发出这个声音,去呼唤和真正地完善生活及出行多元化场景。站在我们的角度,也不希望总打着“助残”的旗号来做事,显示出差异和优越感,我们其实也很难接受这一点。 最近颁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特别强调了老年人群体,表明大家已经意识到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 延伸阅读:   《赵红程无障碍通行,不只有轮椅人士需要|2023青年力量》     轮残障者与残障经验在残障体验中的角色     【紫椰】 我之前看过一篇论文在对残障体验作批判性讨论。文章里提到,障碍体验的局限在于,很多人只是短暂地体验过残障的状态,比如坐轮椅、比如看不见,但其实残障者更长期的日常状态是很难通过一次体验感受到的,比如在外尿急但找不到无障碍卫生间、因为长期跟他人沟通不畅带来的愧疚感…所以,如果残障体验没有带好,很容易加重参与者对残障状态的不理解,比如觉得残障人士太不容易、太不方便了,我们要更加关爱他们。 但那篇文章最后提到一个点,强调如果活动里有残障带领者的存在,活动体验或许就不会一面倒向很悲惨的氛围里。所以我想问浩波老师,在你们过往的残障体验活动里,有残障者加入活动带领,主要的效果是什么呢?   【浩波老师】 我们想呈现最真实的状态,我很反对为了体验而体验。身边很多人邀请我去做励志演讲,我很讨厌这个词。难道我们活着就是励志吗?不,我只是选择了与你们不同的生活和出行方式而已。 因此,在我们的活动中,往往会分享使用群体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残障人士在分享无障碍体验时,会根据一个现象或问题,提供许多具体的例子。例如,每当我看到星级酒店里的浴缸,我都很想进去泡澡,但我却不敢,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许多人在年老之后也会想要泡澡,他们是否也会遇到类似的困惑?只是我提前遇到了这个问题而已。   浩波在活动中为同学们分享 无障碍体验合作律师辛钧辉,现场解读无障碍   它还是一个环境构造的问题,其实像在国外已经有那种像开门一样的浴缸。如果是我们的残障伙伴去做宣讲,他会有更鲜活的生活经历,这是一些所谓的学者未必能讲出来的例子。我觉得怎样把自己生活化的例子更多地让大众听到和理解,是很重要的事情,但现在还很缺这样的声音。    除此之外,现在常见的残障融合方式是,残障倡导者努力地让自己更强大,强大到能发出一些声音让大家听见。我非常感动,但我觉得,这种“言传”一定要和“身教”结合起来,我们目前社会倡导和教育很缺“身教”的这一部分。 我们之前有一次活动,邀请当地人大的领导来参与。结束之后领导说:“天啊,我没想到坐在轮椅上,我颠得屁股都疼。”你看,不用我们说什么,在他们体验完道路以后,立刻提交提案来修改那条路的无障碍建设,这条路因此发生了变化。 […]

2023-12-13
RES-Article

What does disability have to do with me? ——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young professionals in the disability field | Different TALK S201

本期是「不同TALK」系列对谈第二季的第一期。我们邀请到全职公益人,残健融合及无障碍培训师崔雅梦,与主理人陈紫椰一起探讨,作为残障者家属和非残障从业者,在投入残障工作以来的一些所思所作——她们是因为什么契机接触到残障领域,又在服务残障群体跟与残障伙伴共事的过程中,收获哪些新的认知和感受? 嘉宾&主持人 嘉宾:崔雅梦 全职公益人,残健融合及无障碍培训师。 通过赋能型项目,帮助残障伙伴更好地融入社会。 主持人:陈紫椰 中德融创工场多元融合咨询项目高级咨询师。 2022年9月加入中德融创工场,致力于通过教育提升社会包容意识。 本篇文章共4054字预计需要10分钟完成阅读 一 残障家人和老师成为理解残障的入口 崔雅梦(以下简称“小崔”) 最开始是我高中的时候有机会进入一家福利院,里面有比较多重度及多重障碍的残障人士。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原来身边是有残障人士的!在这个契机下,我知道了这个群体,但这还不足以让它成为我的工作。 在这之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在网络上看到残障伙伴如此励志、生活是那么丰盛,但在福利院里的孩子还有“看不到光”的感觉。当时我的想法是,怎样可以让他们的生命更丰盛?那时候是从想帮助他们的角度出发的。那时刚好知道有一个专业叫“特殊教育”,所以就在读大学的时候报考了这个专业。 在我上大学期间,我爷爷得了阿尔兹海默症,面临着肢体障碍和失禁的问题。后来我奶奶到晚年时也是处于障碍者的状态。因为我看到家人的现状,尤其是我奶奶临终时还困在没有电梯的七楼,我决定不按部就班地走教师的道路,转而从事服务残障伙伴的工作,之后的四五年就一直在这条“不归路”上走了。 陈紫椰(以下简称“紫椰”) 我最开始接触到残障,是因为我大学时遇到一位视障老师。我在澳洲上的大学,在上这门课之前,这位老师专门给我们发了一封邮件告诉我们他有视力障碍,因此我们所有的作业,除了上交学校统一的查重网站以外,还要单独再给他发一份作业的Word文档,方便他用读屏软件来批改。 这是我第一次对残障,包括对视障这件事有比较近距离的认识。 在后来上课的过程中也发现,学校会给老师提供很多支持。比如,上课时需要用PPT,但是老师自己并不方便翻页,学校会安排工作人员协助他切换页面。以及在图书馆、健身房等等场所,学校也会提供支持,让老师可以顺利地完成他想做的事情。 残障者原来也可以做大学老师,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崭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对残障,包括残障者如何度过日常生活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这段经历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残障者可以工作,只是需要一些支持。换个角度说,似乎只要支持相对更充足,那么在做这件事之前的障碍就会小很多。   除此之外,在我读书的城市里,我发现残障者出现的频率比在国内多得太多。拿着盲杖独立出行的视障者、轮椅使用者,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周围人也不会对他们有怪异的眼光。那时我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国内见不到残障者?就算见到了,可能也会觉得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这让我想到是不是环境的支持,还有大众对残障这件事的观念不一样,会导致残障者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的事情有很大不同。 大学官网上还有由残障学生撰写的针对老师与其他同学的学术相处指南 如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以下网址 https://www.unimelb.edu.au/accessibility/guides 二 残障=惨=关爱?了解残障议题是个打破既有认知的过程 01 “平等”的视角来源于回到“人”身上 小崔 在我年少的时候会觉得这些人可怜,我本着想要“奉献爱心”的想法步入大学,希望能够给他们带来温暖。直到进入工作的时候,我才会发现,啊!(这种心态)好像是不对的。 我在机构工作时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就是没有任何人希望被你的爱心所消费。我们常常会用“大爱无疆”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残障支持伙伴),这样很好,社会也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去支持残障伙伴。但如果总有一个期待是受助者要因此感恩戴德,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站在受助者的角度看,他多么希望自己被真正尊重。有一些关于残障的传播是好的,好处在于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残障伙伴的需要,但不是去消费他们的苦难。 今年是我接触残障群体的第 11 个年头,我最大的变化是不再认为做残障工作是件奉献爱心的事情,它是一个更专业化的工作,而且有平等的观念在背后作为支撑。 紫椰 我觉得很多人在面对残障时,“惨”和“关爱”是最开始会有的感受。后来才慢慢发现好像也没那么惨,他们的经历、生活,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所以我们不需要一直以关爱的姿态去面对他们。一个更平常的、人跟人之间相处的方式,似乎是更合适的。   这个感受是我之前在做志愿者工作,到现在我在中德融创工场跟残障员工有更日常的接触之后,慢慢产生的。我在工场里每天跟心智障碍员工一起吃饭、闲聊,我发现他们的生活比我想象中更多样。比如他们也会听流行歌、会大声唱歌,有的人下班后会约着一起玩手机、打游戏,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等等。我发现,原来他们的生活跟我们没有差那么多。会有不同,但不至于完全活在另一个世界。 我在跟残障者有更密切的相处之后,我开始更能先从“人”这个角度看到他们。先完整地看到这个人更真实的、一天的状态,再慢慢去理解他们跟其他人在想法、行为上的不同,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接触残障领域之后,我觉得我对人的理解也变得更加丰富。   有一次休息时间 紫椰在中德融创工场看到一名员工 坐在工位上摇头晃脑 走进看才发现原来他在投入地唱《好汉歌》 02 对残障的偏见往往从他人无意识的举动开始 小崔 我们常常能看见带着家长带着小朋友上街,看到一个坐轮椅的姐姐。小朋友肯定会问他父母:“为什么这个姐姐在坐轮椅?”家长经常会回答:“嘘——别讲话……你别说。”其实孩子内心的疑问并没有被解答,久而久之便“谈残色变”了,会认为残障是件很被忌讳的事情。 当孩子长大进入职场,假设成为一名HR,当他看到有残障者来公司应聘,便会想起小时候妈妈避讳的态度。那么他的感受可能是不太敢把这些人招进来。实际上他真的了解残障者吗?完全不了解,但是这位应聘者就被一棒子打死了。   03 残障者对自身的认知 很多来自家长和环境 小崔 […]

2023-12-13
News 新闻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the Inclusion Factory’s Youth Summer Camp

In the summer of 2023, the Inclusion Factory held two sessions of the Youth Summer Camp, with a total of 26 teenagers participating. Building upon the past two years’ experiences, this year’s Youth Summer Camp was upgraded comprehensively. In addition to workshops focusing on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awareness, activities like surveying the barrier-free urban environment, […]

2023-11-10
News 新闻

Grateful Encounters | New Job Illuminating Invisible Wings: Fulfilling Inner Dreams and Self-Worth

On September 1, 2023, Xu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labor contract signing at Brose, transitioning from being an employee at Inclusion Factory to being a member of Brose. This marks a fresh start in his personal career journey and signifies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promoting inclusive employment projects between Inclusion Factory and Brose, showcasing the fruits […]

2023-11-10
News 新闻

Successful Leadership Training for Special Olympics Athletes Held in Taicang, Pioneering a New Era of Inclusive Collaboration

The annual regional event organized by the Inclusion Factory for Special Olympics’ Athlete Leadership Training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Taicang, Jiangsu from August 22nd to 24th, 2023. The event aimed to train and enhance the abilities of Special Olympics athletes and their mentors, nurturing them into influential leaders and practitioners capable of driving positive change. […]

2023-11-09
Page 2 of 9‹1234›»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About Us

Inclusion Group

Team

Milestones & Awards

News

Annual Report

Partners

Support us

Contact us

Inclusion Factory

Component Assembly Service

Office Digitalization Service

Inclusive Food Delivery

Inclusion Advisory

Inclusion Advisory

Resources

UShine Charity

Suzhou Juyuan, 81 Beijing East Road, Taicang, Suzhou, 215400 Jiangsu, China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北京东路81号 苏州巨元 邮编:215400
t: +86 (0) 512 5386 3602

Wechat LinkedIn Watch Inclusion Videos

Text: Inclusive Employment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KFW DEG
KFW DEG (Deutsche Investitions- und Entwicklungsgesellschaft mbH) finances private sector investmen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EG financially supports the Inclusion Factory in recognition of our social mission.

本网站运行在腾讯云

苏ICP备2024128921号-1   Design: JungleFish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