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City Walk?遛弯儿也能推广社会包容? | 不同TALK S203

图片

本期是「不同TALK」系列对谈第二季的第三期。这一次对谈第一次走到线下,和三位背景各异的嘉宾围坐在一起,从当下大火的City Walk开始,聊聊如何将无障碍和包容意识,以更贴近大众日常经验的方式,让参与者感受“障碍”与自己的关系,再如何根据自身所长,为推动社会包容议题做点什么。

嘉宾&主持人

图片

嘉宾:Nelly

南京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台湾交通大学

实验性项目厂牌「無予」的共同发起人

关注颜损平权及弱势群体公正

长期致力于推进多元化包容性社会的发展

图片
嘉宾:傅铭(小米)

志仁公益志愿者、上海长宁新华社区居民

人人营造师、1%主理人与无障碍赋能师

图片
嘉宾:水悠悠

即兴演员、戏剧老师

Oneness一人一故事剧团主理人

图片
主持人:陈紫椰

中德融创工场

多元融合咨询项目高级咨询师

2022年9月加入中德融创工场

致力于通过教育提升社会包容意识


本篇文章共3821字

预计需要8分钟完成阅读


在「玩」当中做一些社会议题的加法

紫椰

第一个问题想从经验的不同出发。在我的工作里,会通过面向企业和机构的培训来推动残障融合的意识。这是种To B(面向组织端)的形式,所以来的人对于残障是有比较明确的学习和了解目的的,比如公司安排的任务、机构的学习任务等。但是,如果面向个体,如何让原本对残障不了解的人开始关注残障跟自己的关系?

小米

因为残障是一个非常新的话题,所以一开始并没有非常多街区真实的居民来关注我们,更多的还是企业或是已经有相关经验的人士来。我觉得要一步步来,先让更多专业的人进来,我们再把活动的严肃性降低。我特别喜欢「玩」这个词,比如一起义卖和搞活动,这样大家的接受度反而更高一点。再慢慢融入一些残障的视角,逐步变成正经当中带玩儿的事情。

Nelly

在直接回答你的问题前,我想介绍一下“握手全身态”这个项目。它来源于「2023年一平米行动」——一个由社会创新机构「大鱼营造」,及新华路街区联合组织招募和提供资源支持的项目。

这个活动从新华街道开始,传播的接收方可能是平台关注者、在地新华居民、社群实践者和其他感兴趣的朋友。整体项目既有专业支持、也有支持落地的行动资金、场地支持和其他社群链接支持,目的是希望更多地探索和活化新华这个片区,激发更多居民自发的行动实践,针对共同的议题去做更深的链接。

“握手全身态”可能是今年申报的10个行动小组中唯一关注无障碍的。我们在做早期活动设计时就把初衷想得很明白,就是不要为了设计一个共融型的活动,而专门强加单向性的宣导和灌输。我们希望参与者能够自然而然地参与进来,他们体验的活动应该是与日常休闲体验非常契合的。

图片
在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摆放的轮椅与残障知识介绍

因此,我们想到用目前正潮流的City Walk加上包容性设计工作坊来作为一种组合。这样的一起散步中体验、聊天中共建是非常轻量的,我们的做法是在本身就流行的形式中,稍微做了一些社会议题的加法,但并没有脱离大家本身就很熟悉的体验本身。我觉得这是一种去掉门槛的方式,让更多参与者能够直接来进行体验。

所以,不管是我们第一次做工作坊,请到包容性设计师团队,让大家用社会设计的方式去设想无障碍小程序和基础设施的原型。还是说第二次工作坊,让大家去更多了解针对视障、听障,以及听力和视力退化老龄群体的口述影像。我们都想让大家在休闲有意思的体验后,「因身受再感同」地去更多实感上的了解:障碍群体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大家有没有可能去做一些共融项目的志愿者?我们大家还能如何一起玩?

图片
Nelly在Citywalk结束后

为参与者分享关于健障共融的更多知识

在前两次City Walk里,水悠悠是参与者,基于她本身是非常出色的「一人一故事」的演员,在第三次City Walk的时候,她又成为了一个表演者,实现了从参与者到活动中的行动者的身份转变。

所以水悠悠这个角色让人很感动,我们能直接看到一位小伙伴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参加活动,在下一次活动中她被激活,成为共创者并基于自身属性让包容性活动模式更加丰富。未来我们可能又能激活其他的朋友,这让我非常触动。

延伸阅读:

 

一平米行动|健障共融工作坊项目回顾:2023新华社区「握手全身态」共创项目

与残障者做活动,满足的是谁的需求和生活?

紫椰

我们工场也有一些志愿者活动,会带着残障员工一起画画、做手工,但Nelly刚刚提到,参与者体验的活动应该与居民日常生活基本契合,而不是为了做志愿者而刻意制造一些活动。我好奇的是,Nelly的结论是基于什么样的经验得出来的呢?

小米

通过和残障伙伴一起画画,可能是快速了解他们的一种形式。但绝大部份残障伙伴也不是每天都画画,这可能不是他们的兴趣。而像我们可能每天都会到街上买东西、到饭馆里吃饭,去各种社交场合、玩乐、工作。我们希望做的是在基于真实的社会场景里,让大家更落地地了解到,其实无障碍就在我们身边。

Nelly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工作坊的形式是根据目标来判断的,人群、出资方、活动目的、现实条件都不同,形式也因此不同,所以不能放在一个既定水平线比较好坏。

比方说针对企业主,我不觉得City Walk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企业团建让大家带着50人去坐轮椅体验,其实体验不一定很好。或许需要再评估是否有其它方式,可以让大家以分批或进阶的方式实现不同的目的。

和障碍群体一起画画和做手工,在某些既定的场景下是非常好的,比如新年一起写对联。

再回到「艺术文化」这个话题,因为「無予」的目标是艺文和健体,在艺术文化方面,没有任何人可以限制艺术创作者的灵魂,不管ta的身体处于什么样的障碍状态;在体育精神里,平等、包容、友善也从不分家。有时我们甚至发现,基于生理上的限制,ta反而有更充沛的创作能力和想象空间,能做出在社会标签的健全人所想象不到的有意思的创作。

所以我们觉得可以从这两方面去做更多创新和体验组合,以带着大家轻松玩的方式,再体验到一点向善因子就可以了。

图片
小米、Nelly和另一个「一平米行动」太极推手项目

联合举办的“无障碍推手”

邀请参与者在视野与肢体受限的情况下

感受身体之间力量的交互

从参与者到共创者&戏剧作为行动方法

紫椰

对水悠悠很好奇,你当时是怎么接触到残障议题,为什么想参与无障碍体验的活动呢?以及参加完之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水悠悠

一开始是米叔(小米)的链接让我对这个活动好奇,想看看无障碍这个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

体验过程中,我的第一个感受是这个活动可以让我非常真实地体验到视障人士的状态。在参加这个活动之前,我对视障者的想法是,他们一定非常不容易,但是具体不容易在哪,其实不是特别清晰。直到我把面罩戴上,真正在路上走的时候,我没想到我会那么快不耐烦。当你真的感觉到一片漆黑,这种焦虑感会让我立马想把眼罩扔掉,产生很大的情绪。我就推己及人,想到对残障人士来说,心理方面的支持肯定是必要的。

我还体会到很多细节,比如当我在视力有障碍的情况下吃饭,我找不到食物在哪里,我不知道该夹什么菜、该选哪个食物。比如在使用盲杖在路上行走的时候,盲杖只能排除膝盖以下障碍物,但比如遇到在上半身以上的危险,他们很难提前感知。所以遇到小区停车场的抬杆,视障者是没法顺利通过的。非常非常多细致且真实的体验,它对于我们去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那一场City Walk结束后,我们思考能否通过在肩上戴红外摄像头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普通盲杖无法感知的问题,或者叫红外线盲杖吧。

因为我自己是做戏剧的,我发现通过演绎故事的方式,也可以给残障者一些心理上的支持,所以最后进入到Nicole(大鱼营造成员)的社群里。

图片
图片

“一平米行动:握手‘全身态’社区”中的无障碍出行体验

紫椰

你可以多分享一下把残障跟戏剧结合起来,最开始是怎么想的吗?

水悠悠

我觉得一人一故事和残障的心理支持以及社区营造都有关。

因为一人一故事首先是从社区发端的,创始人乔•萨拉斯在一个儿童福利院里发现,他的孩子以及精神障碍的孩子对音乐疗愈表现自己的故事、情绪有非常大的需求。

无论是一人一故事还是社区,我们都非常关注个体的声音能否被听见。在一人一故事的场合里,你一定会非常认真地聆听故事的分享者生活中的痛点是什么?是什么引起了他的情绪?为什么他今天非常想把这段感受、某个故事,在某个时刻分享给大家?

另外,一人一故事和社区都非常关注解决问题。在演出结束后,通常包含大家坐在一起分享的环节。故事的分享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分享他的痛点,其余的故事倾听者在听完后可能会了解,原来问题是什么、我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通过一人一故事和残障议题的结合,观众可能会发现,原来视障人士有这些痛点,那我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图片
一人一故事剧场 (Playback Theatre)

常常被用作为多元群体发声的方式

紫椰

很好奇,在你做一人一故事与残障议题结合的时候,有让你觉得比较惊喜或是印象深刻的地方吗?

水悠悠

当时有位参与者姐姐和陈老师(世界残障斯诺克的中国大使陈达)一起去City Walk,在结束后,姐姐分享道她在使用轮椅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陈老师一直在旁边说没关系,遇到问题都可以解决。姐姐说:“好像看到一道光连起了另一道光,走向远方。”

我们把这个时刻变成一段即兴的表演。我当时的做法是把两段丝巾连接到一起,我和朋友一起拿到手中去展现一道光连接在另一道光的时刻。我非常喜欢那个意象,这很像一人一故事在社区和残障中可以做的——让更多不同领域的人关注到这个残障,一起去做更多的事情。

图片
水悠悠在社区的共享空间中

将参与者完成障碍体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


未来还想做什么?

好玩儿的社会议题活动、实体包容性空间

残障人士故事会,还有…招募演员!

紫椰

最后一个问题,大家之后想在各自领域里做什么样的事情呢?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Nelly

希望在健体和艺术文化上多做包容性实践和探索吧,我们不排斥往标品化的方向走;核心还是要好玩、要持续迭代、要跟着日常大众休闲潮流的更迭。希望通过大众喜欢的、易于接受和传播的方式,对社会包容性的议题进行二次传播。另外我自己做自媒体,会做更多向善空间和主理人的深度探索,并挖掘身边障碍素人朋友的故事。用真实有温度的原创内容去讲述平凡又充满光芒的朋友们的故事。

此外,我希望探索如何搭建实体的包容性空间。我在想,如何在为障碍群体服务的同时,依然吸引非障碍者进来?这个空间在基础建设无障碍化的准则之上,需要不断产生什么内容、对接到健障群体哪些伙伴、一起共建怎样的机制和场域气质,从而吸引所有人都能轻松地进入到这个空间,产生链接和情感交流。这个试验场是我最大的期待。

小米

我想做无障碍推广尽可能让不同残障人士都来表达他们的声音,在社区内也可以多做一些残障人士的故事会。

水悠悠

欢迎加入我们的剧团,我们目前缺演员、乐师、心理学背景的领航员。没有接触过即兴训练是可以的,只希望你不要有太强的ego(自我),因为我们要去看到来访者。


特别鸣谢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同TALK」是一档关注多元融合话题的对谈节目。在第二季里,我们的关注点将转向残障与其他议题和行动方式的边界。尝试去追问,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看见并理解的可能性在哪里?

我们希望以此节目为切入口,邀请更多在各自领域对多元融合、残障议题感兴趣的伙伴加入进来,促成更多的对话。

 

如果你对这档节目感兴趣,或是有更多希望跟我们分享的话题,请联系:ziye.chen@inclusion-factory.com。


如想了解本期的更多内容

请听完整版音频 ↓ 

图片来源:

https://www.ualberta.ca/folio/2020/11/edmonton-improv-troupe-uses-playback-theatre-to-shine-spotlight-on-stories-from-marginalized-communiti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