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关于我们
    • 中德融创网络
    • 合作伙伴
  • 中德融创工场
    • 零件装配服务
    • 办公数字化服务
  • 融合咨询
  • 融合学院
    • 融合培训&活动
    • 融盒
  • 新闻&活动
    • 新闻
    • 活动
  • Search
  • Menu Menu
RES-Article

简易≠简化,面对心智障碍人群的信息无障碍,我们有哪些可做?

信息无障碍,也叫信息可访问性。任何人(包括残障者、老年人、健全人、儿童等社会上的各种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并且,不同人群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机会是平等的、成本是近似的。

 

图片

图述:图片上方五个图标分别是手、耳朵、眼睛、声音、大脑,下方是一台电脑,屏幕中写着“信息无障碍”。

 

信息的传播形式在这100多年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的文字电报,到后来的黑白电视,到如今的互联网和多媒体。

 

如今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来自互联网,不同残障人群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障碍类型和需求,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也给残障人群获取这些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视力障碍人士可以通过“耳朵”去“看”,听力障碍人士可以通过“眼睛”去“听”,心智障碍人士可以通过“简易信息”去理解。

 

图片

图述:一个手指按向键盘的按键,按键上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人和一个坐轮椅的人,文字写着Accessibility。

 

因此,当我们要实现信息的无障碍,就是通过残障人群可以感知的信息形式来呈现,我们将分别以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心智障碍为例,来看看信息无障碍的实际体现。

 

心智障碍人群的信息无障碍

 

心智障碍人群普遍存在着认知障碍,在信息无障碍层面,我们一般采取简易图文的形式,这种简易图文并不等同单纯的简化,而需要根据心智障碍的认知特点以容易理解和获取的形式来展示。

 

 使用简单的叙述 

尽量使用简单的词语、简练的句子,避免使用缩写、专业词汇,如需使用,需添加补充说明。

 

 逻辑清晰的结构 

使用逻辑清晰的结构来组织我们的内容,在word或其他编辑器中使用“标题一”、“标题二”的功能,有助于心智障碍人群理解这些信息。

 

 提供配图 

相比纯文字信息,合适的配图能帮助心智障碍人群理解对应信息,这些配图需跟文本信息相关,如果找不到对应图片可以拍照或自行绘画。

配图应保持风格、大小统一,避免使用复杂的配图。

💡提示:心智障碍人群不全是小孩,如果受众是成年人,应避免使用太孩子气的图画,也避免使用小孩子人物图像来代表心智障碍人士。

 

 合适的排版风格 

– 字号:14px以上

– 字体:尽量使用工整且容易阅读的字体,如中文的微软雅黑、英文的Arial,避免使用花哨的艺术字

– 文字特效:避免使用下划线、阴影、斜体文字特效

– 行距:1.5倍以上

– 对齐方式:靠左对齐,具体看内容

– 如句子较长时,应尽量使用分段

– 纸张背景:背景应简洁,避免存在复杂背景水印

参考资料:《简易图文版制作指南》

 

撰稿| Forest

图片

2023-01-03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3/01/心智障碍人士的信息无障碍.jpg 340 80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9/Inclusion-Factory-col.svg Forest Leung2023-01-03 15:25:312023-01-04 17:24:46简易≠简化,面对心智障碍人群的信息无障碍,我们有哪些可做?
RES-Article

我们该如何正确称呼残障伙伴?

使用合适的残障用语,能够以相互尊重的方式,与残障人士进行交流和互动。

 

首先,这涉及到在表达时,如何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他们的“残疾”。在交流中有两种常见的语言偏好:“以人为本”和“身份第一”。

 

“以人为本”(People First),强调的是人,而不是他们的残障。“身份第一”(Identity First)则认为,残障是个人身份的固有组成部分。

图片

图述:一共有六个小人,其中五个小人在下面,这5个小人中有两个使用着助行器和轮椅,还有一个小人站在一个大型的数字“1”上,文字内容是“People First”。

 

举个例子来说,小明被诊断患有自闭症,“以人为本”的语言模式会说:“小明是一位自闭症人士;“身份第一”的语言模式则会说:“小明有自闭症。”如果你不确定使用哪一种语言模式与残障人士交流,那么,请用“以人为本”的方式。不过,在具体场景中,还应尊重残障者本人希望使用的说法。

 

另外,我们都应该停止使用那些侮辱性的词语,例如:残废、瘸子、瞎子、弱智……换而以肢体障碍人士、视障人士、心智障碍人士来称呼他们;那些过时的术语、残而不废的人、有生理缺陷的人……在交流中也应该被淘汰。(详见下表)这些用语很伤人,它们使得人们的刻板印象和消极态度始终存在。

图片

图述:三个对话框上有个红色的叉,对话框里的内容分别是“弱智”、“废物”、“瞎子”。

 

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要因为一个人是残障人士,就称他为“受害者”或“英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多多少少面临着挑战,这和成为英雄还相差甚远。

我们列出了在日常的沟通中正确和错误的残障用语。

请避免使用

请使用

废物, 残废

Disabled person,

handicapped, handicapable, 

person with special needs, 

atypical, 

person living with a disability, 

differently abled, 

people of all abilities, 

people of determination, 

those with disabilities.

残障人士

身心障碍人士

Person with disability, 

Person with [type of impairment],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only in easy-to-read documents,  informal text, and oral speech).

瞎子

The blind, 

partially sighted.

视力障碍人士、盲人

Blind person,

Person who is blind,

Person with a vision/visual disability,

Person with a   vision/visual impairment,

Person with low vision,

Deafblind person.

聋子、聋哑人

The deaf, 

hearing impaired,

 deaf and dumb, 

deaf and mute.

听力障碍人士、聋人

Deaf person,

Person who is deaf,

Person with a hearing disability,  Person with a hearing impairment,

Person with hearing loss,

Hard-of-hearing person,

Deafblind person.

疯子、精神病、

痴呆、脑子有问题

Insane, crazy, maniac, psycho, hypersensitive, lunatic, demented, panicked, agitated, mentally deranged, mentally ill, 

person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精神障碍人士

Person with a psychosocial disability.

呆子、弱智、低能儿、傻子、脑子有病

Retarded, simple, slow, afflicted,

brain-damaged, intellectually challenged, subnormal, of unsound mind, feeble-minded, mentally handicapped, mentally retarded.

智力障碍人士、

心智障碍人士

Person with 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Person with an intellectual impairment.

瘸子、拐子、跛子、畸形

Crippled, invalid, deformed, lame, handicapped, physi- cally challenged, person with physical limitations, limp, person with physical difficulty, home-bound, bedridden.

肢体障碍人士

Person with a physical disability. Person with a physical impairment.

矮子、侏儒

生长障碍人士

残疾人座椅(洗手间、车位)

无障碍座椅(洗手间、车位)

正常的、正常人、健全人

Normal, Healthy,

able-bodied,

typical, whole, of sound body/mind.

普通的、非残障人士

Person(s) without impairment.

Broader population.

可怜的、弱势的、遭遇不幸

Suffer from, afflicted by,

stricken by, troubled with.

有需求的、有障碍的

With disability/impairment/

condition.

撰稿| Neville

2023-01-03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3/01/正确的残障用语.jpg 340 80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9/Inclusion-Factory-col.svg Forest Leung2023-01-03 14:38:542023-01-09 17:02:10我们该如何正确称呼残障伙伴?
RES-Article

和残障朋友相处,这些社会礼仪你知道吗?

残障并不会阻碍社交,好的礼仪始于包容和尊重。在和残障人士打交道时,许多人束手无策,想要帮助却害怕在交流或者行为上有所冒犯,一不留神伤害到残障人士,这时候,残障礼仪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所有人之间的友好和尊重,增进社会对每个人的包容程度都离不开相互尊重的社会礼仪。

这一节我们只讨论一般性的残障礼仪,在后面一节中会提到交流时的用语等细节。

 

💬残障人士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的假设一个残障人士需要帮助。在给予帮助之前,询问一句“你是否需要帮助呢?”是非常合适的,如果他们确实需要帮助,那么,他们会指导如何进行协助。

 

👥像问候其他人一样和残障人士打招呼,需要和他们交谈时,请面向他们直接与他们本人交流,而不是他们的监护人或陪同者。

图片

图述:一张插画,左边是一位腿部肢体残障男生,右边是一位非残障女生,他们在打招呼。

 

💁残障人士也注重自己的隐私,并非敏感脆弱。当残障与当下的话题相关时,你只需要直接询问对方是否介意谈论自己的残障,这样比拐弯抹角的试探要有礼貌许多。

 

🕛有些残障人士需要较长时间来理清自己的思绪和想法,请耐心等待他们表达,让他们能够掌握交谈的节奏。

 

🐕当残障人士身边服务性质的动物(如导盲犬)正在工作,我们不能抚摸或分散它的注意力。

图片

图述:一位盲人正牵着一只导盲犬走路。

本文出自「残障融合传播与沟通工具包」,请关注本公众号回复“工具包”查看完整内容,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撰稿| Neville

2023-01-03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3/01/6473thumb.png 460 108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9/Inclusion-Factory-col.svg Forest Leung2023-01-03 14:33:352023-01-04 17:25:59和残障朋友相处,这些社会礼仪你知道吗?
RES-Article

有了“残障”的标签,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其他社会角色

当我们描绘残疾人时,可怜、可惜、艰难、自强、关爱、励志……这些词语往往在第一时间冒出来。所有的叙述都瞄准了“残疾”,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残疾人首先是人,具有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属性,性别、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等。

 

 

我们多次在工作坊当中做词语联想的游戏,当提到“人”和“残障人”这两个词语时,大家分别联想到什么,结果截然不同。

 

图片

图述:左边是对“人”的描述,内容是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善良、勤劳、丑恶、漂亮、吃喝玩乐;右边是对“残障人”的描述,内容是轮椅、盲杖、助听器、耳蜗、困难、痛苦、可怜、艰难、帮助、关爱、爱心、同情、歧视、害怕、不了解、怜悯

 

在人类社会大家庭中,残障人士不该被单独区分开,他们和所有人一样,可以独立、创造价值、需要社交,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作为残障人士,有了“残障”的标签,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其他社会角色,不过现实中的报导往往会让我们有这种误解。

 

 

每一位残障人士的个性和角色都是立体的、有棱有角的,他们是学生、工厂工人、格子间的普通社畜,或是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他们处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儿童、青年、成为父母或是步入老年,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有各种各样的朋友和社交圈。

 

图片

图述:一位在工场认真工作的心智障碍员工

 

 

残障人士在社会上不是一个单一的群体,“残障”和其他特征的交叉,例如:女性、贫困、少数民族、性少数等等,会使得这部分人更加特别,也让我们关注到残障的社会角色是如此多样。

 

 

由于这些相互交织的身份,残障人士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歧视和障碍。例如,残障女性,可能会因为残障和性别的双重偏见而在家庭中被忽视、排斥、甚至抛弃;身处贫困的残障人,在社会上发出的声音更难以被听到,他们独自难以应对障碍,愈发容易被忽略和边缘化。

 

意识到残障人士首先是人,看到残障人士在不同年龄段扮演着的不同社会角色,关注到残障身份与其他特殊身份的交叉,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类经历的多样性,描绘出残障的多元社会角色。

 

撰稿| Neville

2023-01-03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3/01/6446thumb.png 459 108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9/Inclusion-Factory-col.svg Forest Leung2023-01-03 14:24:052023-01-04 17:26:29有了“残障”的标签,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其他社会角色
RES-Article

谁是残障人士?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放眼世界,全球有10亿残障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数的15%,而在中国,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残障人口高达8500万,占总人口的6.34%,也就是说,在我们之中几乎每16个人就有一位具有不同障碍类型的残障人士,可见,不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范围而言,残障人群都不能算是少数群体。

 

为什么从数据上看,我国残障人士占总人口比例远低于全球的比例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对残障人士的定义和国际上及其他西方国家有所区别。

 

在国内,当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为残障人时,主要会聚焦于这个人“正不正常”,四肢是否健全,就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的定义所述: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 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视力、听力、肢体、言语、智力、精神、多重残疾,是残疾评定的七大类,个体的伤残、损伤在定义残障人时是着重被强调的。

 

而在国际上,残障人所涵盖的人群更加广泛,一个人,如果因为个人的某些缺陷,受到了外部障碍而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平等切实地参与社会生活,那么,他就是一位残障人士了。国际上对残障人的定义不只是看个体损伤的程度,而是着重个人和外部障碍两方面,例如老年人随着年岁增长,身体机能退化,活动愈发不便,而公共场所没有电梯、他人指指点点这些外部障碍更加促使了他们出行困难,他们愈发少地参与社会,这部分老年人按照国际标准也就涵盖在残障人群的范畴中了。另外,一些具有学习障碍、读写障碍等隐性障碍的人,也是如此。但按照国内的标准,他们统统都不能被称之为残障人士,因此国内残障人士占总人口比例远不及全球,也就不足为奇了。

 

撰稿| Neville

2023-01-03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3/01/6358thumb.png 460 108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9/Inclusion-Factory-col.svg Forest Leung2023-01-03 12:59:152023-01-04 17:29:20谁是残障人士?
RES-Article

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还在捡沙子、攒素材的阶段

「不同TALK」是一档关注多元融合话题的播客,围绕议题连接行业伙伴进行探讨与对话,向同行者或想要入坑的新鲜人分享实践中的思考和经验,陪伴更多在残障领域行动的人。

 

图片

图述:三个图标的动图,第一个是话筒,第二个是一个人在推一位坐轮椅的残障人士,第三个是对话框。

 

5月11日,「不同TALK」录制第1期,带着对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的好奇与思考,访谈了对此颇有研究的黄裔。

 

在这次对话中,我们聊到了深圳、太仓在支持心智障碍者就业上的不同实践。以及,到底什么是无障碍?为何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发展更慢?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有什么、怎么做?音频及完整版内容请在文末查看。

 

 嘉宾&主持人 

 

图片

我是黄裔,主营业务做研究,做心智障碍、身心障碍者平等权利研究差不多第十年了。

目前大部分的实践是在深圳自闭症研究会的试点探索服务,比如心智障碍青年(以下简称“心青年”“青年”)的就业,还有社区生活的支持性服务。

 

 

图片

王丽

中德融创工场项目发展经理

不同TALK发起人

 

以下为黄裔分享内容节选:

 

01

移除心智障碍者就业中的障碍

深圳和太仓的不同实践

 

深圳和太仓工场这边不太一样。深圳自闭症研究会,不是雇主的角色,而是转衔支持的角色。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把心智障碍者招来工作,而是支持他们到别的单位去工作。目前是去一些社区化的店,比如快餐店、书店、超市。我们做的不是职务再设计,而是怎样消除他在社交、与人互动方面的障碍。

 

图片
图片

图述:左图是一位心青年在擦门店的玻璃,右图是一位心青年在面包房的分装面包。图片来自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公众号。

 

和工场最大的差异是,他本身所在的工作环境,跟工场是不太一样的。那样的工作环境,也决定了我们机构不是特别有能力去做完美的职务再设计,或者是工序拆解的这种支持,所以就转向了另外一个支持的方向。

 

也试过我们先学会他要做的工作,做一些拆解,再去教他。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我们自己学需要时间,拆解的方式也没有那么科学,有时候教给他的是他可能观察一下就会的。

 

后面发现,在他本身工作岗位上的那个“师傅”,可以用更简单,更明确,更直接的方式,去教会他们。职务再设计,可能是多余的工作。这个是我们基于一些比较失败的实践之后的反思。

 

图片

图述:一位在超市做导购心青年,正在给顾客介绍面包。图片来自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公众号。

 

在相对开放的社区工作岗位上的时候,他会遇到的问题是很多样的,他不只要做工作的那个部分,还一定有社交跟互动的部分。

 

比如说,今天有客人来问厕所在哪里,明天可能会有客人来问去哪里可以接热水,这些事情不是固定的。

 

我们发现比较有效的方式是,给他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大家都能够知道怎么去跟他沟通,自然就会有人根据具体发生的事情,给他支持跟指导,他就可以把这个工作顺利做下去了。

 

环境本身的多变性让我们觉得,更加需要的是,让这个环境去更好地支持他,应对可能发生的无法预见的多变性。

 

02

无障碍的由来

 

无障碍的英文有不同的词,《残疾人权利公约》用的是accessibility,过去研究领域里有non-barrier environment或者barrier free environment。

 

如果说是barrier free environment的话,更接近消除物理障碍。也很好理解,从消除障碍的角度,大家最开始做的是这种物理性的障碍。

 

Accessibility这个词,它有一个更加广义的来源。《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有过一个一般性意见,是针对世俗生活中,食物和水的权利这一类,跟生活有关的权利,做出的一个解释性的文件。这个解释性文件当中,提出了4A原则:

 

图片

图述:一张展示4A原则的动图,内容是Availability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可及性、Acceptability可接受性和Adaptability可适应性。

 

4A原则首先是,可得,availability。这些东西客观上要存在,让人可以得到。之前上海客观上大家抢不到菜,是可得性都没有达到。

 

第二个要求是,可及,accessibility。客观上,这个东西在市场上存在,并且,让人可以 用相对方便、合理、符合人类想象的方式,获得它。

 

比如疫情期间,从照片上看超市里都有菜,但是所有人都出不了门。这个时候,客观上的可得性是有的,但是,它的可及性没有达到。

 

再比方说各种医疗服务,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是对于残障群体来说,会有各种得不到它的原因。

 

图片

图述:一位做轮椅的老人在医院专门设置的轮椅席位抽血,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些医院,可能没有导盲道或者设施之类,盲人去看病会很困难,这样的医疗服务对于盲人的可及性就是不足的。没有手语翻译,那对于聋人的可及性也是不足的。

 

对于心智障碍群体来说,很多时候是,医院不了解这个群体,这个群体进去,万一有看起来比较奇怪的行为,可能会直接被赶出医院,那对他来说,可及性也是不足的。

 

🎮

大家可以简单玩个游戏

图片

图述:一张文字游戏体验的动图,展示了九个词分别是红色、黄色、绿色、橙色、蓝色、紫色、红色、紫色、绿色;第一张图片中这些词语的字体颜色没有对应词语本身颜色;第二张图片这些字体颜色变换成词语本身颜色;第三张图片我们把词语顺序按照红橙黄绿蓝紫排序。

 

在这种具体的例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障碍。所以从可及性的角度来说,就是消除这些障碍,让这个客观存在的东西,能够到你手里。

 

《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无障碍,用的是accessibility,接近广义的概念,消除的是各种不同的障碍。

 

 

03

为何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

 发展更慢?

 

我们说无障碍是去消除障碍,当你都没有办法很准确地get到他面临的障碍究竟是什么和在哪里的时候,也很难说去消除它的障碍。

 

图片

图述:四张残障人物插画,第一个是右臂肢体残疾的女士在打招呼,第二个是右腿肢体残疾的男生用助行器走路,第三个是戴墨镜的视力障碍者在用盲杖走路,第四个是左脚肢体残疾的男孩抱着一本书。

 

大家会比较容易理解盲人面对的障碍是什么,把眼睛蒙起来走走路,或许大家会误信,只要这样就能感受到盲人的障碍。虽然我们也知道,视力障碍者也分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把眼睛蒙起来那个感受,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去感受这个障碍的门槛是很低的。

 

再比方说,坐轮椅,或者提个重物,走在路上,上个楼梯,就能感受到肢体障碍者可能面临的障碍。那其实也就很好理解,大家很想去推动无障碍的话,是更容易从这种容易被感受到、认识到的障碍入手。

 

心智障碍者,首先,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认知就是更加晚一些。尤其是心智障碍里面细分的类别,比如自闭症谱系,对它的认知本身就很晚,客观上就没有积累到那么高的认知程度。

 

第二个,没有那么容易去感受他对障碍的感受。他识别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个东西没有办法模拟出来。

 

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什么对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会比较少。也很难去说做无障碍的人不行,因为他也没有机会去了解这个群体面临什么样的障碍。

 

04

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

还在捡沙子、攒素材的阶段

 

 Plain language/大白话 

 

Plain language,如果要我翻译成中文,就是大白话。

 

举个什么例子呢?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自主决策,自主决策来自《残疾人权利公约》第12条,每个中文字都能认识,但是连起来不太能知道他在说什么。

 

我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把公约变成一个plain language,我自己的目标是给到所有有可能接触到心智障碍者和精神障碍者的人。

 

对我来说,每一次对社工或者是律师做培训,都是为了把非常拗口的条文,变成大白话,让培训里的20个人可以理解。每一次我会不断去做这个动作,把它转换成plain language。一次培训20个人,真正能理解的可能两三个。每一次只要多两三个人能够理解这个概念,潜在的,对于一个精神障碍者,他未来能够遇到一个愿意支持他实践自主决策权利的律师的概率,就会比较大。

 

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漫长,就像在沙滩上捡沙子一样。每一次做这个动作,效果就像在沙滩上捡走了两粒沙。

 

图片

图述:左边是在沙滩捡沙子的人,沙子在变少。右边是被捡走的沙子。

 

如果整个沙滩是障碍的话,每一次用plain language,每一次转换成大白话的这个动作,可能效果只是捡走两粒沙。

 

可能的结果是,接受了这个概念的人,他也会把这个理念再去传达给别人。慢慢的,一个可以期待的目标就是,这片造成了障碍的沙滩,上面的沙子都被捡走了,会成为一个没有障碍的环境。

 

 视觉化 

 

视觉化,也是一样的。举个例子,以前出国的时候,去那个什么阿布扎比机场,都是阿拉伯语,但是它的障碍会比较小,因为机场大部分的标识都是有图片的。你不用去认识那个文字,但是通过图文、视觉化的提示,比如箭头什么的,就大概会知道登机在哪里,行李在哪里,厕所在哪里。这个我会觉得是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

 

图片

图述:阿布扎比机场图片,大部分的标识都是有图片的。

 

追溯一下的话,每一种文字对应的视觉化的提示,它的发展一定也是很漫长的,我们现在享受到的是一个结果。现在大部分的公共场所里,这种基本的视觉提示,只要愿意做,那素材肯定是有的,不用再去研发一个素材。

 

对比刚才的例子,现在我们要想办法把公约12条变成尽可能简单的语言,我们还在搞这个素材。只要做了,环境里信息上的障碍就会少很多,就会成为这一类信息无障碍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受益的人,是潜在所有人,比方说机场的例子里是所有外国人,当然也会包括我们的心智障碍者,还有不认字的。

 

这两个例子,它本身是一个消除障碍的动作,这个动作的积累,会导向一个无障碍的结果。

 

宣传关爱心智障碍者,

是在制造障碍还是移除障碍?

 

关爱的宣传,是在捡沙子还是在倒沙子,我是存疑的。

 

图片

图述:“关爱”分别指向“制造障碍”和“移除障碍”,中间有个红色的问号。

 

心智障碍跟精神障碍领域,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或场景,去了解他面临的障碍到底是什么。其实所有障别都一样,现在只是看起来大家好像比较了解其他障碍类别面临的障碍是什么,但是跟社群玩得多就会发现,即便是听障、视障、肢体障碍,人们对他的了解也是很少很少的,就更不要说心智障碍和精神障碍。所以对所有障碍类别,其实都是一样的。

 

以关爱为例,我会觉得很多时候,一些关爱导向的宣传,本身就是给他制造障碍的原因。从观念意识上,矮化了他们。

 

比方讲,你我都是做青年就业的,你就会知道,我好好地在那里说,哎,我这里有一个青年挺好的,我想给他找个工作机会,你能不能提供个工作机会。机会?他跟你说,哎,这些人不是关爱他一下就好了吗?他们干嘛要出来工作呢?

 

这种时候我心里就会想,所有宣传关爱这个群体的人,能不能先少说点。因为我觉得,这是给他造成障碍的一个原因。当然做这种宣传的人,可能也不是恶意,他会做这个宣传,可能也是因为他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本身就很抽象,所以在他有限的想象力里,他也只能够想到这些。

 

05

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

具体怎么做

 

 首先,还是要去了解他们,了解这个群体,了解你支持的具体的人。

 

广义上我们都是同行,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去做的消除障碍的动作的语境会不太一样。

 

在我们机构,这段时间渐渐发现,我们的青年,导致他在工作上面的障碍,可能是他对工作的体验不够,他没有特别多的机会去体验各种各样的工作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能做的事情是增加他对各种工作的体验。这个时候的重点就在于,怎么样去为他消除他过去体验不足的障碍,尽可能的给他更多尝试的机会。

 

图片

图述:中德融创工场的员工们正在认真工作。

 

但是如果说是工场,或者说是其他本身有一个服务实体的,比如说咖啡馆,烘焙坊,又会不太一样。依托着这个实体,更多的支持是基于某一个类型的工作的支持。  

 

所以,第一步是了解,在工作中看到,如果他面临的障碍是跟认知相关的,那可能就是基于认知功能的调整。用文字,还是用图片,还是用声音提示之类的,这些是很具体的无障碍的措施。

 

如果在他工作中造成的障碍跟认知没什么关系,是社交相关的,那这个时候需要去做的消除障碍的动作,一方面是给他社交技能的引导,另一方面可能是让他周边的同事知道他会有些什么社交支持需求,然后去给到支持。

 

 第二个,选择和判断,用什么方法,消除哪些障碍。

 

心智障碍群体,因为过去的整个社会的结构问题,他面临的障碍是很多的。我们可能最后会发现,所有的障碍在他们身上都有,他既缺乏各种体验,认知功能也有限,社交也需要引导跟支持。

 

不是所有的障碍,都是靠一个机构,或者一个支持,消除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自己机构或者是自己工作的特性,能够消除哪个,就从那个开始。

 

我们机构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有非常强的自主决策的理念,所以加强体验的部分,是我们能够做的比较好的。但是,如果你让我们去做工序分析,根据之前的经验,它不是我们的强项。有可能我们不仅没有消除障碍,还给它制造了新的障碍。

 

 第三个,开放合作的心态。

 

我们会认知到我们机构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不擅长的部分,我们会有比较开放的心态让别的机构或者是工作环境中的人参与进来。在一些案例里,我们不太会以就业辅导员的身份,去介入到工作技能上的训练。因为我们会发现,他的同事很自然地就教会他了,我们也就不会想着去走一遍教科书式的流程。

当我们能够看到,自己能支持哪部分,哪部分比较缺的时候,就会有比较开放的心态,让其他可以提供支持的人进来。我们消除一部分障碍,进来的人可以消除其他障碍。

 

最后,比较理想的效果是,这个被支持的青年,他自己慢慢地发展出一些能力,当他发展出能力的时候,一些他以前面临的障碍,自然也就被他自己消除了。

 

以上是本次访谈便于阅读的摘录版,完整版及音频请点击此处。

 

撰稿| 王丽

排版| Zoey

2022-07-27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7/5683thumb.png 459 108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9/Inclusion-Factory-col.svg Forest Leung2022-07-27 19:04:002023-01-04 17:30:57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还在捡沙子、攒素材的阶段
RES-Article

从传统模式到社会模式,残障人群的处境竟然差别这么大

思维的模式,是我们思考、认识、理解不同概念、事物时,形成的固定模式,并很可能形成路径依赖。在残障领域,同样有这样的路径依赖,并影响着我们对待残障的认知、态度和行动,我们把一个社会中,人们思考残障形成的固定模式,称为残障的模式。

 

让我们来看看残障的三种模式,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传统模式

 

对残障的:

认知:悲剧×负担×无能

态度:恐惧×同情

行动:抛弃×照料和关爱

 

在残障的传统模式中,残障被认为是个人或者家庭的悲剧,对家庭和社会来说是负担,是麻烦。残障是没有能力、无法创造价值的状态。

 

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对残障的态度主要是恐惧,人们不知道怎么样去跟无能、负担相处,内心里面充满了恐慌和不知所措。文明和道德,又影响着人们对处于又无能又麻烦的个人,报以同情怜悯和关爱的态度。

 

对待残障的行动方式,自然也就分为抛弃,以及,照料和关爱。这是在残障的传统模式下,一套完整的看待残障的路径。

 

医疗模式

 

对残障的:

认知:缺陷×不正常

态度:系统性的歧视(善意/敌意)

行动:纠正×隔离

 

随着医疗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变了对残障的认知,从传统模式过渡到医疗模式。在医疗模式下,残障被认为是一种缺陷,是一种不正常,残障人的各项“指标”低于所谓的“正常人”的标准。

 

图片

图述:一位正在佩戴助听器的女士

 

基于这样的认知,对残障者产生了系统性的歧视的态度。人们在社会契约中被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不符合标准的“不正常”的人被区别对待。这里要指出的是,医疗模式中的歧视不是指同情、嘲笑的互动方式,它强调的是系统性的歧视。他们被认为是社会中不正常的居民,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去跟普通人一样正常地去生活。

 

于是,人们对待残障的方式,变成了寄希望于医疗和科技的发展。要去纠正“不正常”,修复和弥补我们认为的缺陷。面对技术的局限,那些没有办法通过医疗的手段、康复的训练修复的残障人,被用隔离或者特殊化的方式去对待。

 

社会模式

 

对残障的:

认知:环境的障碍

态度:接纳×包容

行动:消除环境的障碍

 

20 世纪的 70 年代末,残障人士提出了社会模式,并在全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模式下,人们对残障的认知是,不再把残障当成问题,而是看到残障人士在社会上的遭遇来自于环境的障碍。过去,我们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人,把低于标准的人,当成问题,残障的社会模式,是对这样的思维认知的巨大挑战。这种挑战给如何看待残障人士,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定,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变化。

 

当我们不再认为残障本身有问题,而是环境有障碍的时候,我们态度就不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接纳和包容。

 

进而,我们的行动就是消除环境中的障碍。比如我们开始去看到如果有了坡道、直梯,轮椅使用者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样进入到场地中,而不再是被拒之门外。

 

图片

图述:一个自动轮椅升降梯

 

残障的社会模式,是看待残障的示范性的转变,它影响了2006年通过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CRPD),以及2001年开始在国际上使用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而这两份文件,对我们今天建立与残障有关的认知、思考与残障有关的行动方案、制定与残障相关的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撰稿| 王丽

排版| Zoey

2022-07-27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7/5687thumb.png 460 108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9/Inclusion-Factory-col.svg Forest Leung2022-07-27 19:01:152023-01-04 17:30:27从传统模式到社会模式,残障人群的处境竟然差别这么大
RES-Article

我的残障朋友告诉我的9条相处建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及如何能与残障朋友更加舒服相处,很多人的表现都是“热情过度”,其实这种相处模式只会给残障朋友带来困扰,让朋友们感觉不自在,甚至伤害到朋友们的自尊。平等对待、适时帮助,以你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残障朋友才是真正的尊重。

 

图片

 

以下几点建议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和残障朋友的交往:

 

 

残障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性格,对于自身的残障情况,有些人偏向于用术语称呼,也有些人不喜欢抑或是不在乎。包括聊起这件事的感受是否舒服,其实都因人而异。

 

但无论如何,比起避而不谈,事先直接和残障朋友沟通清楚是确定这个边界的最好方式。只是简单问一句,足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尊重。

 

 

在帮助朋友之前,应先征得朋友们的同意,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身能力的,他们有很多可以做到的事情。而我们用自认为善良的方式潜意识地强化他们认为自己是弱者的形象,无形间就会给朋友们贴上无能者的标签。

 

对于残障朋友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他们。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残疾人所使用的辅助器具,如假肢、盲杖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流露出好奇心,看到这些辅具不必表现出惊慌,这些都是我们残障朋友生活必需的辅助性工具。

 

图片
 

当留意到残障朋友在周围活动时,我们不必刻意地、过于热情地去帮助。

 

 

不要过多地给残障人士加上励志的光环,这是很容易被人反感的一种行为,如果他们只是做一件日常小事,而你却因此而感到鼓舞,这只能提醒残障朋友他们是多么与众不同。

残障人士不是为了励志而生活,他们就像所有人一样平凡的生活着。

 

 

生活中大部分人与残障人士沟通时都会害怕自己说错话,或者提到敏感词而伤害到他们,其实残障人士大部分不会放在心上。

 

在做到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用平等的态度与残障朋友交往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残缺,这样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我们随便的一句“你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对于付出过远超常人努力的残障人士,他们如果能得到来自周遭中肯而又客观的评价,那会是最荣耀的时刻。

 

哪怕我们真的觉得一塌糊涂,也要如实评价,这说明我们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疾,看轻了他们的能力。

 

以普通人的眼光,评价残障人士取得的成就,这意味着残障人士被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而不是因为别人不忍心伤害到他们。

 

 

 

在我们遇到烦心事或者有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向我们身边的残障朋友去求助,向朋友们咨询一些意见,也可以倾诉我们的心事,这样也会更好地促进朋友之间的关系。

 

图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三个层次,是在说: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情感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当一个人不再被理解和需要的时候,他作为“人”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活着的价值就是与他人产生联结,体会到被理解、被需要的价值感。

 

人在自身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思考和探索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有关。“被需要”是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纽带,建立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

 

日常中与身边人的关系,是我们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情感源泉。我们会从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里,感受到温暖,以及被需要的存在感,这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与人的联系,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助人为乐”这句话,简明的解释了“被需要”的原由。

 

 

在和残障朋友相处时,我们可以安排适合彼此互动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不必刻意让有残障的朋友赢得胜利,正常的相处才是我们和残障朋友之间最愉快的关系,相对于别人伤害到自己,残疾朋友更怕自己影响到别人。

 

 

与轮椅使用者交谈时,尽量保持视线在同一高度,最好也坐下,这样会更加方便你们之间的交流。

 

与腿脚不便的残障朋友同行时,我们可以放慢脚步,与他一起同行。

 

当不知道如何与听障朋友交流时,可在手机屏幕上打字传达友好,现在很多手机输入法都有语音实时转文字功能,例如讯飞输入法、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等等,当然如果愿意学一点手语交流起来肯定会更加顺畅。

 

以上九点建议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和残障朋友交往。

 

    撰稿| Neville

    排版| Zoey

2022-07-27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7/5665thumb.png 458 108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9/Inclusion-Factory-col.svg Forest Leung2022-07-27 18:35:302023-01-04 17:31:44我的残障朋友告诉我的9条相处建议
Page 2 of 212

你在找什么?

Topics

RES-Article

分类

  • CSR 企业社会责任
  • Events 活动
  • Heartfelt Stories 心故事
  • In the media 媒体
  • Internal 内部新闻
  • New Partner 合作伙伴
  • News 新闻
  • Recent Newsletter 近期时讯
  • RES-Article

新闻

  • 共同富裕,融合发展,中德融创工场新春答谢会圆满举办! 2023年03月21日 星期二
  • 什么是信息无障碍 ? 2023年01月04日 星期三
  • 就业辅导员:为成长,而不仅仅是为成功 2023年01月04日 星期三
  • 要做ESG,为何不尝试招聘自闭症青年? 2023年01月04日 星期三

最新项目

  • 激光打标2023-01-03 - 10:18
  • 穿螺栓2023-01-03 - 10:04
  • 套D98E弹簧2023-01-03 - 09:53
  • 轴套法兰2023-01-03 - 09:41

关于我们

中德融创网络

年报

合作伙伴

支持我们

联系我们

中德融创工场

零件装配服务

办公数字化服务

融合咨询

融合学院

融合培训&活动

融盒

新闻&活动

新闻

活动

China Science & IT Park, 88 Beijing East Road, Suzhou, 215400 Jiangsu, China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太仓经济开发区北京东路88号 中科软件园 邮编:215400
t: +86 (0) 512 5386 3602

本项目由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提供资助

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KFW DEG)依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政策为发展中国家的私营企业提供投资和支持,同时也为中德融创工场提供项目资助,以推动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合。

苏ICP备15023013号-1   Design: JungleFish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