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障人群的信息无障碍,既要看得清,也要听得见
在视力障碍人群中,每个人自身情况不同,遇到的障碍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在获取和阅读信息的方式上有所区别,需要的无障碍支持也因人而异。
视力障碍人士大体可以分为全盲和低视力两类,字面上很好理解,全盲就是完全看不到的,低视力是能看得到一点儿的,根据我国的视力残疾评定,按视力和视野状态分级,其中盲为视力残疾一级和二级,低视力为视力残疾三级和四级。
低视力人士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形成一套偏好,以便能更高效的获取信息,放大、增强对比度、减少图像干扰等等,都是最基本的操作。
对于全盲的视力障碍人士而言,用耳朵“看”,效率是更高的。屏幕朗读软件会把在屏幕中显示的文字都读出来。
简而言之,我们面向视力障碍人群主要做的信息无障碍举措围绕着优化视觉效果、让图像信息可以被“听到”这两方面。
确保有足够的颜色对比度
合适的颜色对比度能让低视力人士更轻松地阅读,下面用两个例子来展示不同对比度的视觉效果。
✔…

简易≠简化,面对心智障碍人群的信息无障碍,我们有哪些可做?
信息无障碍,也叫信息可访问性。任何人(包括残障者、老年人、健全人、儿童等社会上的各种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无障碍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并且,不同人群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机会是平等的、成本是近似的。
图述:图片上方五个图标分别是手、耳朵、眼睛、声音、大脑,下方是一台电脑,屏幕中写着“信息无障碍”。
信息的传播形式在这100多年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的文字电报,到后来的黑白电视,到如今的互联网和多媒体。
如今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来自互联网,不同残障人群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障碍类型和需求,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也给残障人群获取这些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视力障碍人士可以通过“耳朵”去“看”,听力障碍人士可以通过“眼睛”去“听”,心智障碍人士可以通过“简易信息”去理解。
图述:一个手指按向键盘的按键,按键上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人和一个坐轮椅的人,文字写着Accessibility。
因此,当我们要实现信息的无障碍,就是通过残障人群可以感知的信息形式来呈现,我们将分别以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心智障碍为例,来看看信息无障碍的实际体现。
心智障碍人群的信息无障碍
心智障碍人群普遍存在着认知障碍,在信息无障碍层面,我们一般采取简易图文的形式,这种简易图文并不等同单纯的简化,而需要根据心智障碍的认知特点以容易理解和获取的形式来展示。
使用简单的叙述
尽量使用简单的词语、简练的句子,避免使用缩写、专业词汇,如需使用,需添加补充说明。
逻辑清晰的结构
使用逻辑清晰的结构来组织我们的内容,在word或其他编辑器中使用“标题一”、“标题二”的功能,有助于心智障碍人群理解这些信息。
提供配图
相比纯文字信息,合适的配图能帮助心智障碍人群理解对应信息,这些配图需跟文本信息相关,如果找不到对应图片可以拍照或自行绘画。
配图应保持风格、大小统一,避免使用复杂的配图。
💡提示:心智障碍人群不全是小孩,如果受众是成年人,应避免使用太孩子气的图画,也避免使用小孩子人物图像来代表心智障碍人士。
合适的排版风格
-…

我们该如何正确称呼残障伙伴?
使用合适的残障用语,能够以相互尊重的方式,与残障人士进行交流和互动。
首先,这涉及到在表达时,如何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他们的“残疾”。在交流中有两种常见的语言偏好:“以人为本”和“身份第一”。
“以人为本”(People…

和残障朋友相处,这些社会礼仪你知道吗?
残障并不会阻碍社交,好的礼仪始于包容和尊重。在和残障人士打交道时,许多人束手无策,想要帮助却害怕在交流或者行为上有所冒犯,一不留神伤害到残障人士,这时候,残障礼仪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所有人之间的友好和尊重,增进社会对每个人的包容程度都离不开相互尊重的社会礼仪。
这一节我们只讨论一般性的残障礼仪,在后面一节中会提到交流时的用语等细节。
💬残障人士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的假设一个残障人士需要帮助。在给予帮助之前,询问一句“你是否需要帮助呢?”是非常合适的,如果他们确实需要帮助,那么,他们会指导如何进行协助。
👥像问候其他人一样和残障人士打招呼,需要和他们交谈时,请面向他们直接与他们本人交流,而不是他们的监护人或陪同者。
图述:一张插画,左边是一位腿部肢体残障男生,右边是一位非残障女生,他们在打招呼。
💁残障人士也注重自己的隐私,并非敏感脆弱。当残障与当下的话题相关时,你只需要直接询问对方是否介意谈论自己的残障,这样比拐弯抹角的试探要有礼貌许多。
🕛有些残障人士需要较长时间来理清自己的思绪和想法,请耐心等待他们表达,让他们能够掌握交谈的节奏。
🐕当残障人士身边服务性质的动物(如导盲犬)正在工作,我们不能抚摸或分散它的注意力。
图述:一位盲人正牵着一只导盲犬走路。
本文出自「残障融合传播与沟通工具包」,请关注本公众号回复“工具包”查看完整内容,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撰稿|…

有了“残障”的标签,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其他社会角色
当我们描绘残疾人时,可怜、可惜、艰难、自强、关爱、励志……这些词语往往在第一时间冒出来。所有的叙述都瞄准了“残疾”,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残疾人首先是人,具有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属性,性别、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等。
我们多次在工作坊当中做词语联想的游戏,当提到“人”和“残障人”这两个词语时,大家分别联想到什么,结果截然不同。
图述:左边是对“人”的描述,内容是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善良、勤劳、丑恶、漂亮、吃喝玩乐;右边是对“残障人”的描述,内容是轮椅、盲杖、助听器、耳蜗、困难、痛苦、可怜、艰难、帮助、关爱、爱心、同情、歧视、害怕、不了解、怜悯
在人类社会大家庭中,残障人士不该被单独区分开,他们和所有人一样,可以独立、创造价值、需要社交,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作为残障人士,有了“残障”的标签,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其他社会角色,不过现实中的报导往往会让我们有这种误解。
每一位残障人士的个性和角色都是立体的、有棱有角的,他们是学生、工厂工人、格子间的普通社畜,或是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员,他们处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儿童、青年、成为父母或是步入老年,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有各种各样的朋友和社交圈。
图述:一位在工场认真工作的心智障碍员工
残障人士在社会上不是一个单一的群体,“残障”和其他特征的交叉,例如:女性、贫困、少数民族、性少数等等,会使得这部分人更加特别,也让我们关注到残障的社会角色是如此多样。
由于这些相互交织的身份,残障人士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歧视和障碍。例如,残障女性,可能会因为残障和性别的双重偏见而在家庭中被忽视、排斥、甚至抛弃;身处贫困的残障人,在社会上发出的声音更难以被听到,他们独自难以应对障碍,愈发容易被忽略和边缘化。
意识到残障人士首先是人,看到残障人士在不同年龄段扮演着的不同社会角色,关注到残障身份与其他特殊身份的交叉,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类经历的多样性,描绘出残障的多元社会角色。
撰稿|…

谁是残障人士?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放眼世界,全球有10亿残障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数的15%,而在中国,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残障人口高达8500万,占总人口的6.34%,也就是说,在我们之中几乎每16个人就有一位具有不同障碍类型的残障人士,可见,不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范围而言,残障人群都不能算是少数群体。
为什么从数据上看,我国残障人士占总人口比例远低于全球的比例呢?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对残障人士的定义和国际上及其他西方国家有所区别。
在国内,当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为残障人时,主要会聚焦于这个人“正不正常”,四肢是否健全,就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的定义所述: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