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English
  • 关于我们
    • 中德融创网络
    • 团队
    • 里程碑和奖项
    • 合作伙伴
    • 新闻
  • 中德融创工场
    • 零件装配服务
    • 办公数字化服务
    • 有光有爱有面包
  • 融合咨询
    • 融合咨询
    • 融盒
  • 有光公益
  • Search
  • Menu Menu
RES-Article

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还在捡沙子、攒素材的阶段

「不同TALK」是一档关注多元融合话题的播客,围绕议题连接行业伙伴进行探讨与对话,向同行者或想要入坑的新鲜人分享实践中的思考和经验,陪伴更多在残障领域行动的人。   图述:三个图标的动图,第一个是话筒,第二个是一个人在推一位坐轮椅的残障人士,第三个是对话框。   5月11日,「不同TALK」录制第1期,带着对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的好奇与思考,访谈了对此颇有研究的黄裔。   在这次对话中,我们聊到了深圳、太仓在支持心智障碍者就业上的不同实践。以及,到底什么是无障碍?为何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发展更慢?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有什么、怎么做?音频及完整版内容请在文末查看。    嘉宾&主持人    我是黄裔,主营业务做研究,做心智障碍、身心障碍者平等权利研究差不多第十年了。 目前大部分的实践是在深圳自闭症研究会的试点探索服务,比如心智障碍青年(以下简称“心青年”“青年”)的就业,还有社区生活的支持性服务。     王丽 中德融创工场项目发展经理 不同TALK发起人   以下为黄裔分享内容节选:   01 移除心智障碍者就业中的障碍 深圳和太仓的不同实践   深圳和太仓工场这边不太一样。深圳自闭症研究会,不是雇主的角色,而是转衔支持的角色。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把心智障碍者招来工作,而是支持他们到别的单位去工作。目前是去一些社区化的店,比如快餐店、书店、超市。我们做的不是职务再设计,而是怎样消除他在社交、与人互动方面的障碍。   图述:左图是一位心青年在擦门店的玻璃,右图是一位心青年在面包房的分装面包。图片来自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公众号。   和工场最大的差异是,他本身所在的工作环境,跟工场是不太一样的。那样的工作环境,也决定了我们机构不是特别有能力去做完美的职务再设计,或者是工序拆解的这种支持,所以就转向了另外一个支持的方向。   也试过我们先学会他要做的工作,做一些拆解,再去教他。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我们自己学需要时间,拆解的方式也没有那么科学,有时候教给他的是他可能观察一下就会的。   后面发现,在他本身工作岗位上的那个“师傅”,可以用更简单,更明确,更直接的方式,去教会他们。职务再设计,可能是多余的工作。这个是我们基于一些比较失败的实践之后的反思。   图述:一位在超市做导购心青年,正在给顾客介绍面包。图片来自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公众号。   在相对开放的社区工作岗位上的时候,他会遇到的问题是很多样的,他不只要做工作的那个部分,还一定有社交跟互动的部分。   比如说,今天有客人来问厕所在哪里,明天可能会有客人来问去哪里可以接热水,这些事情不是固定的。   我们发现比较有效的方式是,给他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大家都能够知道怎么去跟他沟通,自然就会有人根据具体发生的事情,给他支持跟指导,他就可以把这个工作顺利做下去了。   环境本身的多变性让我们觉得,更加需要的是,让这个环境去更好地支持他,应对可能发生的无法预见的多变性。   02 无障碍的由来   无障碍的英文有不同的词,《残疾人权利公约》用的是accessibility,过去研究领域里有non-barrier…
2022-07-27
https://i0.wp.com/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7/5683thumb.png?fit=1080%2C459&ssl=1 459 108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3/11/Inclusion-Factory-logo-titled.svg Forest Leung2022-07-27 19:04:002023-01-04 17:30:57心智障碍者的无障碍,还在捡沙子、攒素材的阶段
RES-Article

从传统模式到社会模式,残障人群的处境竟然差别这么大

思维的模式,是我们思考、认识、理解不同概念、事物时,形成的固定模式,并很可能形成路径依赖。在残障领域,同样有这样的路径依赖,并影响着我们对待残障的认知、态度和行动,我们把一个社会中,人们思考残障形成的固定模式,称为残障的模式。   让我们来看看残障的三种模式,有着什么样的含义。   传统模式   对残障的: 认知:悲剧×负担×无能 态度:恐惧×同情 行动:抛弃×照料和关爱   在残障的传统模式中,残障被认为是个人或者家庭的悲剧,对家庭和社会来说是负担,是麻烦。残障是没有能力、无法创造价值的状态。   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对残障的态度主要是恐惧,人们不知道怎么样去跟无能、负担相处,内心里面充满了恐慌和不知所措。文明和道德,又影响着人们对处于又无能又麻烦的个人,报以同情怜悯和关爱的态度。   对待残障的行动方式,自然也就分为抛弃,以及,照料和关爱。这是在残障的传统模式下,一套完整的看待残障的路径。   医疗模式   对残障的: 认知:缺陷×不正常 态度:系统性的歧视(善意/敌意) 行动:纠正×隔离   随着医疗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变了对残障的认知,从传统模式过渡到医疗模式。在医疗模式下,残障被认为是一种缺陷,是一种不正常,残障人的各项“指标”低于所谓的“正常人”的标准。   图述:一位正在佩戴助听器的女士   基于这样的认知,对残障者产生了系统性的歧视的态度。人们在社会契约中被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不符合标准的“不正常”的人被区别对待。这里要指出的是,医疗模式中的歧视不是指同情、嘲笑的互动方式,它强调的是系统性的歧视。他们被认为是社会中不正常的居民,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去跟普通人一样正常地去生活。   于是,人们对待残障的方式,变成了寄希望于医疗和科技的发展。要去纠正“不正常”,修复和弥补我们认为的缺陷。面对技术的局限,那些没有办法通过医疗的手段、康复的训练修复的残障人,被用隔离或者特殊化的方式去对待。   社会模式   对残障的: 认知:环境的障碍 态度:接纳×包容 行动:消除环境的障碍   20…
2022-07-27
https://i0.wp.com/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7/5687thumb.png?fit=1080%2C460&ssl=1 460 108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3/11/Inclusion-Factory-logo-titled.svg Forest Leung2022-07-27 19:01:152023-01-04 17:30:27从传统模式到社会模式,残障人群的处境竟然差别这么大
RES-Article

我的残障朋友告诉我的9条相处建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及如何能与残障朋友更加舒服相处,很多人的表现都是“热情过度”,其实这种相处模式只会给残障朋友带来困扰,让朋友们感觉不自在,甚至伤害到朋友们的自尊。平等对待、适时帮助,以你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残障朋友才是真正的尊重。     以下几点建议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和残障朋友的交往:     残障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性格,对于自身的残障情况,有些人偏向于用术语称呼,也有些人不喜欢抑或是不在乎。包括聊起这件事的感受是否舒服,其实都因人而异。   但无论如何,比起避而不谈,事先直接和残障朋友沟通清楚是确定这个边界的最好方式。只是简单问一句,足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尊重。     在帮助朋友之前,应先征得朋友们的同意,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身能力的,他们有很多可以做到的事情。而我们用自认为善良的方式潜意识地强化他们认为自己是弱者的形象,无形间就会给朋友们贴上无能者的标签。   对于残障朋友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他们。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残疾人所使用的辅助器具,如假肢、盲杖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流露出好奇心,看到这些辅具不必表现出惊慌,这些都是我们残障朋友生活必需的辅助性工具。     当留意到残障朋友在周围活动时,我们不必刻意地、过于热情地去帮助。     不要过多地给残障人士加上励志的光环,这是很容易被人反感的一种行为,如果他们只是做一件日常小事,而你却因此而感到鼓舞,这只能提醒残障朋友他们是多么与众不同。 残障人士不是为了励志而生活,他们就像所有人一样平凡的生活着。     生活中大部分人与残障人士沟通时都会害怕自己说错话,或者提到敏感词而伤害到他们,其实残障人士大部分不会放在心上。   在做到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用平等的态度与残障朋友交往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残缺,这样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我们随便的一句“你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对于付出过远超常人努力的残障人士,他们如果能得到来自周遭中肯而又客观的评价,那会是最荣耀的时刻。   哪怕我们真的觉得一塌糊涂,也要如实评价,这说明我们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疾,看轻了他们的能力。   以普通人的眼光,评价残障人士取得的成就,这意味着残障人士被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而不是因为别人不忍心伤害到他们。       在我们遇到烦心事或者有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向我们身边的残障朋友去求助,向朋友们咨询一些意见,也可以倾诉我们的心事,这样也会更好地促进朋友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三个层次,是在说: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情感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当一个人不再被理解和需要的时候,他作为“人”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活着的价值就是与他人产生联结,体会到被理解、被需要的价值感。   人在自身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思考和探索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有关。“被需要”是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纽带,建立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   日常中与身边人的关系,是我们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情感源泉。我们会从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里,感受到温暖,以及被需要的存在感,这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与人的联系,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助人为乐”这句话,简明的解释了“被需要”的原由。     在和残障朋友相处时,我们可以安排适合彼此互动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不必刻意让有残障的朋友赢得胜利,正常的相处才是我们和残障朋友之间最愉快的关系,相对于别人伤害到自己,残疾朋友更怕自己影响到别人。     与轮椅使用者交谈时,尽量保持视线在同一高度,最好也坐下,这样会更加方便你们之间的交流。   与腿脚不便的残障朋友同行时,我们可以放慢脚步,与他一起同行。   当不知道如何与听障朋友交流时,可在手机屏幕上打字传达友好,现在很多手机输入法都有语音实时转文字功能,例如讯飞输入法、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等等,当然如果愿意学一点手语交流起来肯定会更加顺畅。   以上九点建议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和残障朋友交往。    …
2022-07-27
https://i0.wp.com/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2/07/5665thumb.png?fit=1080%2C458&ssl=1 458 1080 Forest Leung https://inclusion-factory.com/wp-content/uploads/2023/11/Inclusion-Factory-logo-titled.svg Forest Leung2022-07-27 18:35:302023-01-04 17:31:44我的残障朋友告诉我的9条相处建议

All News 全部新闻

分类

  • CSR 企业社会责任
  • Events 活动
  • Heartfelt Stories 心故事
  • In the media 媒体
  • Internal 内部新闻
  • New Partner 合作伙伴
  • News 新闻
  • Recent Newsletter 近期时讯
  • RES-Article

关于我们

中德融创网络

团队

里程碑和奖项

新闻

年报

合作伙伴

支持我们

联系我们

中德融创工场

零件装配服务

办公数字化服务

有光有爱有面包

融合咨询

融合咨询

融盒

有光公益

Suzhou Juyuan, 81 Beijing East Road, Taicang, Suzhou, 215400 Jiangsu, China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北京东路81号 苏州巨元 邮编:215400
t: +86 (0) 512 5386 3602

微信 领英 观看融合视频

文本:推动残障人士融合就业

本项目由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提供资助
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KFW DEG)依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经济合作和发展政策为发展中国家的私营企业提供投资和支持,同时也为中德融创工场提供项目资助,以推动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合。

本网站运行在腾讯云

苏ICP备2024128921号-1   Design: JungleFish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