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自述 |中德融创工场的从0到1,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

本文转载自卓能电子全球通讯,作者Erik Breslein先生是中德融创工场董事会成员兼创始人,也是太仓卓能电子的总经理。

作者:Erik Breslein

Erik ,卓能电子(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一位社会企业家。尽管困难重重,他依旧联合创建了中德融创工场——一所为心智障碍人士打造的工作车间。这一举措,激起了为残障人士提供支持与服务的涟漪,影响着更多人做出创新和改变。

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构思该如何写这样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关于一所为心智障碍人士打造的工作车间从0到1的故事。我相信,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类似的叙述。思虑良久,我决定不去太多谈论科技和事实上的改变,而是分享我个人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读到最后,答案自然会揭晓。

蓄势待发

我和柯天乐先生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他曾担任太仓欧商协会的主席,在太仓的德企董事们每月都会在该会议上与太仓市政府进行一次会面交谈。

2014年的一天,我和柯天乐在会议结束后一同去吃晚餐,不知怎的,我们两个各自都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而且我们的想法出奇一致——我们想要在太仓建立一个工作车间,雇佣心智障碍人士在里面工作。

我们俩年轻的时候都接触过一些公益机构,我早年认识一位女性朋友,她在德国鲁尔区米尔海姆运营着一家名为Theodor Fliedner 的慈善基金会。因为曾在当地一所残障人士福利院做护理员的工作,这段美好的经历对这位女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光靠一个想法,是远远不够的,柯天乐对我说: “我们可以在太仓欧商协会的例会上抛出这个想法,展开更多的讨论,说不定有其他人也感兴趣并且加入我们呢?”说干就干,很快我们的初创团队就壮大成了五个人,接下来就是无数个星期每次长达数小时的会议,直到我们在一个概念模型上达成了共识。

扣开政府的大门

 

想要项目顺利落地,离不开中国当地政府的支持。

“他们想做什么…?” 相关政府人员的第一反应是十分诧异的。沈亚女士是我们队伍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她需要充当翻译,传达我们的构思和设想,忙得不可开交。但不论如何,经过了几次长达数小时的会议后,症结打开了,事情终于有了眉目。

我们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取得了联系。我们了解到,在中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并且与刻板印象中残障人士是“缺胳膊少腿”有所不同,这个庞大的人群中还包括了只有微弱视力的视力障碍人士等等。事实上,在这8500万人中,只有大约12%的人有肢体上的障碍,他们会借助轮椅或者助行器出行。

开工!然而启动资金从何而来?

 

有了政府部门的许可和支持,建立公司的步伐明显加快。2015年,我们五个人创立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都志愿成为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并且投票选举柯天乐成为董事会主席。

但问题来了,运营资金从哪来?沈亚努力向太仓政府申请一部分补贴,柯天乐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进行洽谈,希望能取得超过170万欧元的项目投资。我们每个人都尽己所能,沈亚和柯天乐在法律和财务方面苦心钻研,我和Dietmar则专注于硬件设施和生产。

后来加入的黃義超先生,挑起了员工培训的重任,使得心智障碍人士进入公司实现就业成为可能。

董事会成员与心智障碍员工的活动合影员

谁来管理这个公司?

 

我们几个都是完全自愿承担着董事会成员的工作,除去各自日常本职工作外,我们在这家公司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们一致认为是时候寻求外部帮助来推动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了,我们的期望是中德融创工场能够做大做强。

何其幸运!我们找到了纳达夫先生,并任命他为公司的总经理,当时他的女朋友玛丽娜正在北京留学 ,现在成了他的妻子,也加入了中德融创工场一同共事。

和其他员工一样,心智障碍员工的薪酬与市场上的薪酬待遇保持一致,他们的月工资水平与卓能电子的员工相同,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且不低于太仓当地市场的最低工资。

我们也从德国奥芬堡的 Lebenshilfe的经验中受益匪浅。Lebenshilfe的总经理阿希姆专门安排了员工来到太仓,用半年时间培训纳达夫和他的团队,如何正确与残障人士相处、共事。

2015年的中德融创工场

2020年的中德融创工场

现如今…

 

太仓中德融创工场的建立,基于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得益于中国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捐助。

大约在三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呼吁倡导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太仓中德融创工场很荣幸成为了全国示范性项目。

不久之后,以中德融创工场为原型,另一个接纳心智障碍人士就业的庇护工场建立了起来,也就是位于珠海的伟创力融合工厂。

珠海伟创力融合工厂

我们累计为大约50位心智障碍员工提供了一个“家”,并与其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在这个工作场所中,我们拥有与其他跨国公司同等水平的设备和技术。

六年前的中德融创工场

如今的中德融创工场

当下,毫无疑问,我们也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度过难关!

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停工,这对我们的员工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一段日子。再次拿起工具一起工作的强烈愿望无法抑制,好在在去年5月,工场就回到了常规的运营轨道中。

我的所思所想

 

成立中德融创工场的过程中,我们几个人都曾经历仿佛走入死胡同的境地,有些困难真是太难逾越了,更何况还是几个外国人在异国他乡做这件事。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做到了!!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同甘共苦走了过来!

回想过去,一路走来,我想鼓励所有读到这里的朋友,从小小的善举开始做起。不论是参加志愿消防活动,还是帮助邻居老人购物,或其他的举手之劳,本质上都是传递善意。

一个更加美好、包容的社会事关每一个人,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但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