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助力社会议题:中德融创工场x西交利物浦大学合作回顾
与国内外高校及教育机构合作互动,向青年群体传递残障平等意识,同时欢迎各界人士基于自身专业背景为社会议题贡献智慧,是中德融创工场的重要使命。
2024年5月,中德融创工场与西交利物浦大学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成立“太仓社会创新实验室”。双方将在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实习机会、活动支持及专家教育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运用创新思维共同推动社会与商业的双重影响力。
2024年暑期和秋季学期,中德融创工场首次走进西交利物浦大学课堂,为来自海内外的大学生们带来科技助力社会议题的实践分享。
初探工场:
科技手段如何助力回应社会问题?
2024年7月,在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暑期科创营的活动中,中德融创工场迎接了来自8个国家的40名大学生到访参观。
融合咨询高级咨询师陈紫椰为学生们介绍了融创工场的发展历程,从不到10名员工的小作坊,逐步成长为有40余名残障员工稳定就业的制造业工厂。但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邀请到场同学,一同思考工场未来十年的发展可能性。

同学们了解融创工场的发展过程

同学们参观融创工场
深入探究:
科技发展如何看到多元群体需求?
2024年11月,中德融创工场再次受邀参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创新与创业的前沿实践”(Cutting-edge Practic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秋季课堂,为同学们分享,以中德融创工场为例,如何基于“共情”开展产品设计。
在课堂中,咨询师陈紫椰首先通过互动问答,引导同学们反思“残障”与“心智障碍”与自己的关系,并提供相关背景与数据分享。随后,同学们亲身尝试工场真实的产品组装过程——将螺丝拧入产品,并思考如何让螺丝超出的长度控制在10厘米。

同学们通过互动板与视频,思考残障与自己的关系

学生进行“工装”体验
在课程接近尾声之际,西交利物浦大学助理教授贺童博士引入了 “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这一概念,为学生们开启了全新的思考维度。
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舒马赫(E. F. Schumacher)于 1973 年提出。与异化、非人化的技术不同,适用技术强调促进人类创造力的蓬勃发展。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让各行各业的众多员工忧心自己会被机器异化甚至替代。在此背景下,科技如何充分彰显人文主义精神,以及怎样以适度规模且可持续的方式为多元群体提供支持,成为了亟待学生深入探究的研究课题。
“我们由衷感谢中德融创工场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的优质平台。期望通过与中德融创工场在融合式课程方面的合作,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当今社会最前沿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将为同学们带来全新的视角,为他们在技术与商业研究领域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
——贺童博士
结语
推动社会的多元与包容,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德融创工场与融合咨询期待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研究者与从业者,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角与合作机会,共同探索前沿技术与社会议题融合的无限可能。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暑期科创营 全员合影